内容摘要:陆丙甫,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教授。
关键词:
作者简介:
陆丙甫,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教授。
80年代汉语语法学界关于两种析句法的讨论中,积极引进国外新的理论和方法,翻译了Miller以下两篇作为当代认知科学开创性文献的论文,介绍给了心理学界:
Miller, G. 1956a. Human memory and the storage of information. I.R.E.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,Vol.IT-2, No.3.
中译文“人类记忆和信息储存”,见《思维科学》1986.1:89-99。
Miller, G. 1956b.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, plus or minus two: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. Psychological Review No.63.
中译文“神奇的数字7 士2: 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”,见《心理学动态》1983.4: 53-65。
以及当时开始兴起的当代语言类型学,翻译了当代语言类型学的奠基性文献:
Greenberg, J.H. 1966.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. Universal of Language. ed. J.H. Greenberg (second edition), 73-113. Cambridge, Mass: MIT Press.
中译文“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”,《国外语言学》1984(2):45-60,
并且结合这些新理论,运用了心理学中有关人类信息处理的一些方法和概念,如“组块”、“短时记忆对语言结构限制”等等,在两种析句法的讨论中提出了一种较好结合了两种分析法优点的“主干成分分析法”,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《核心推导语法》一书。
此后,一直为结合心理学、认知科学和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而努力,在海内外发表了一百多篇有影响的论著。2004年回国工作后,在南昌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语言类型学研究所。从事国内、国际语言学界的交流活动,2009年曾应德国马普人类进化研究所邀请前往合作研究三个月,参与了Valency Classes in the World’s Languages 的大型研究项目,为其撰写了Valency Classes in Chinese 一章。